软件系统详解

探索驱动数据处理、智能分析与用户交互的核心软件架构。

数据平台

架构设计与平台选择

软件系统的基石是稳健的数据平台。在平台选择上,我们有以下主要考量:

最终选择将基于成本效益分析、数据安全合规要求、运维能力评估以及项目扩展性需求。无论选择哪种模式,平台都将采用现代化的模块化架构(如微服务),确保数据接入、处理、存储、分析等功能解耦,提升灵活性和可维护性。

数据湖/仓建设

我们构建一个分层的数据湖/仓来管理多模态数据:

严格的数据治理和元数据管理将贯穿始终。

数据接入与处理

通过统一的 API 网关 提供安全的 RESTful API,供硬件设备或边缘计算节点上传数据。对于需要低延迟处理的场景(如实时反馈),将考虑使用消息队列(Kafka/Kinesis)或 WebSocket 进行数据流传输。后端将部署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流水线,利用工作流编排工具(如 Apache Airflow, AWS Step Functions, Azure Data Factory)触发一系列任务,包括:数据验证、清洗(处理缺失值、异常值)、格式转换、EEG 信号预处理(滤波、伪影去除)、特征工程(计算频段功率、血液指标比值、VR 行为统计量等)以及数据质量监控与告警。

分析引擎 (AI)

大模型与多模态融合

我们将前沿大模型技术整合到分析引擎中,以提高早期筛查的准确性和解释能力:

模型选择与训练

分析引擎的核心是基于 AI 的风险评估模型。我们将针对不同数据类型采用专门设计的模型:

模型的训练将在云端 AI 平台上进行,利用 TensorFlowPyTorch 框架,并采用合适的超参数优化和正则化技术防止过拟合。

多模态融合

项目的关键在于有效融合来自 EEG、血液和 VR 的信息,以获得比单一模态更准确的评估结果。我们将探索多种融合策略:

我们将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最优的融合策略。

可解释性 AI (XAI)

为了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理解并信任 AI 模型的判断,我们将集成可解释性 AI (XAI) 技术。例如,使用 SHAPLIME 来分析不同输入特征(如特定 EEG 指标、血液标志物浓度、VR 行为模式)对最终风险评分的贡献度。对于基于 CNN 的模型,类激活图 (Class Activation Mapping, CAM) 可以可视化模型关注的大脑区域或 EEG 特征。这些解释将整合到医生门户中。

模型验证与迭代

模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。我们将采用严格的验证流程:1) K 折交叉验证:在训练数据内部充分评估模型性能;2) 独立测试集验证:使用从未参与训练的数据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;3) 前瞻性/回顾性临床验证:与金标准(如临床诊断、影像学)进行对比,评估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。此外,将建立持续监控机制,跟踪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,检测数据漂移,并根据新收集的数据定期对模型进行再训练和迭代优化

用户界面 (UI/UX)

患者移动端 App

面向筛查参与者的移动 App (iOS/Android) 是重要的交互入口。核心功能包括:

App 设计将特别考虑老年用户的操作习惯,采用大字体、高对比度、简洁布局。

医生/研究员 Web 门户

面向专业人员的 Web 门户提供全面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:

设计原则与技术栈

整体 UI/UX 设计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,注重易用性、可访问性(WCAG 标准)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。界面风格将保持现代、简洁和专业。技术栈方面,Web 门户前端可能选用 React, Vue 或 Angular 等成熟框架;App 开发可能采用 React Native 或 Flutter 实现跨平台兼容;后端服务倾向于使用 Python (Flask/Django)Node.js,便于集成 AI 模型;数据库可根据需求选择关系型(如 PostgreSQL**)或 NoSQL(如 **MongoDB**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