硬件模块详解

深入了解项目用于数据采集的核心硬件技术与设备。

脑电采集设备 (EEG)

技术原理与选型

脑电图 (EEG) 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性、节律性电活动。对于阿兹海默症早期筛查,我们关注的是特定频段(如 Alpha, Theta)的功率变化、不同脑区之间的同步性等可能反映认知功能变化的指标。考虑到项目需在社区大规模推广,便携性是首要考量。因此,我们优先选择无线、轻量化的头戴设备。在电极类型上,干电极虽然可能牺牲部分信号质量,但其无需导电膏、佩戴方便快捷的特点,极大地降低了在社区环境中的使用门槛,优于需要专业操作的湿电极。通道数方面,我们寻求在覆盖关键脑区(如前额叶、顶叶、颞叶)和设备简易性之间取得平衡,初步计划采用 8-16 通道的配置。

设备介绍

为了快速部署和保证设备稳定性,我们优先考虑采用市场上成熟的、经过验证的便携式非侵入式脑电设备。目前正在评估的选项包括但不限于:

选择最终设备将综合考虑性能指标(通道数、采样率、信号质量)、易用性(佩戴、操作)、成本、数据接口开放性以及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能力。同时,与硬件伙伴合作进行定制化开发仍然是一个备选项,特别是在需要特定外形、集成度或成本控制的场景下。

数据与挑战

EEG 数据将通过 BLE 或 Wi-Fi 实时或批量传输至数据采集平台,存储为国际标准的 EDF (European Data Format) 或 BDF (Biosignal Data Format) 格式。主要挑战在于社区环境下的信号质量控制。肌肉活动(如咀嚼、眨眼)、眼动、头部运动等都可能产生强烈的伪影,干扰对大脑活动的分析。因此,除了硬件本身的优化(如参考电极设计、滤波),强大的信号预处理算法(如独立成分分析 ICA 去除伪影)是软件平台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。此外,确保不同用户佩戴的一致性和舒适性也是需要持续优化的方面。

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

目标标志物与意义

血液生物标志物为 AD 的早期病理变化提供了直接证据。本项目重点关注血浆 Aβ42/40 比值磷酸化 Tau蛋白 (p-Tau) 水平,特别是 p-Tau181 或 p-Tau217。Aβ 肽的异常沉积和 Tau 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是 AD 的核心病理特征,这些变化在症状出现前多年就可能在血液中检测到。通过定量检测这些标志物,可以有效评估个体的 AD 病理风险,是实现早期筛查的关键一环。

检测技术与设备

为适应社区筛查的需求,我们采用基于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度免疫传感器即时检测 (Point-of-Care, POC) 技术。这类技术的优势在于:1) 样本量需求低,通常仅需指尖采血几滴即可;2) 检测速度快,可在 15-30 分钟内获得结果;3) 操作简便,非专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操作;4) 无需大型实验室设备。我们正与技术提供商合作,评估或定制开发一款便携式血液分析仪,要求其具备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,结果稳定可靠,且具备较低的单次检测成本。

数据整合

检测设备需具备数字化接口(如 USB、蓝牙或 Wi-Fi),能够将定量的检测结果(如 Aβ42/40 比值、p-Tau 浓度)自动、安全地传输到项目的数据采集平台。平台将记录检测时间、结果值、设备ID等信息,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,为后续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奠定基础。

VR 认知评估

VR评估优势

传统的认知评估量表可能受文化、教育水平影响,且形式较为枯燥。虚拟现实 (VR) 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、交互式的虚拟环境,能够模拟真实生活场景,提供更生态化效度的认知功能评估。其优势包括:1) 高度标准化:确保所有参与者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任务;2) 多维度数据采集:不仅记录任务表现(准确率、时间),还能捕捉过程性数据(如路径选择、反应时、眼动轨迹、头部运动);3) 趣味性与参与度:游戏化的任务设计能提高用户的参与意愿,尤其适合重复性评估。

硬件选型与任务

我们选用主流的一体式 VR 头显,如 Meta Quest 3 或 Pico 4。这类设备性能足够支持复杂的虚拟环境渲染,具备优秀的 6DoF 追踪能力,无需外部基站,方便在社区部署,且成本相对可控。核心评估任务将围绕 AD 早期易受损的认知域设计,例如:

任务难度将根据用户表现自适应调整。

关键技术集成

部分选型设备(或通过附加模块)集成的眼动追踪技术是关键。通过分析注视点、扫视路径、瞳孔直径变化等眼动参数,可以推断用户的注意力分配、认知负荷和信息加工策略。结合用户的行为数据(如移动轨迹、操作延迟、错误类型),我们可以构建更精细的用户认知画像。所有行为和眼动数据将被精确记录时间戳,并传输至数据平台进行后续分析。

硬件整合与挑战

本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多模态数据融合。EEG 提供大脑功能活动的实时信息,血液检测反映潜在的 AD 病理生理状态,VR 评估则揭示认知行为层面的表现。将这三者结合,有望显著提高早期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硬件的有效整合:

主要的挑战包括不同设备间的潜在电磁干扰、无线传输的稳定性、大规模部署时硬件的维护与校准等问题。